中国制造2025规划发布 明确9项战略任务突破10大高端领域
业界翘首以待许久,中国版的“工业4.0”规划——《中国制造2025》终于落地。据中国政府网消息,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日前印发《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这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
规划开篇指出“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十八世纪中叶开启工业文明以来,世界强国的兴衰史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
规划回顾了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史,指出我国已建成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有力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显著增强综合国力,支撑我世界大国地位。然而,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制造业仍然大而不强,在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水平、信息化程度、质量效益等方面差距明显,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任务紧迫而艰巨。
当前,全球制造业发展格局和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我国必须紧紧抓住当前难得的战略机遇,突出创新驱动,优化政策环境,发挥制度优势,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中国制造2025》提出,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自主发展、开放合作”的基本原则,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第一步,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我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我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围绕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中国制造2025》明确了9项战略任务和重点:一是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二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三是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四是加强质量品牌建设;五是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六是大力推动重点领域突破发展,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十大重点领域;七是深入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八是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九是提高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水平。
《中国制造2025》明确,通过政府引导、整合资源,实施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智能制造、工业强基、绿色制造、高端装备创新等五项重大工程,实现长期制约制造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突破,提升我国制造业的整体竞争力。
为确保完成目标任务,《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完善金融扶持政策、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健全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完善中小微企业政策、进一步扩大制造业对外开放、健全组织实施机制等8个方面的战略支撑和保障。
《中国制造2025》强调,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意义,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研究制定实施方案,细化政策措施,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
对于《中国制造2025》将如何推动制造业创新发展、提质增效,助力中国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工信部部长苗圩介绍,世界各国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通过正面的和反面的经验和教训深刻地认识到,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支持。如果放弃了这一点,受到的影响和冲击就非常巨大,如果没有放弃,一直坚持这一点的话,受到的冲击和影响相对就小。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当中,从国际上来看,世界各国纷纷提出了重返制造业、振兴装备制造业、实行新的工业化发展计划等等,各国的叫法不太一样,但是都出台了一系列的制造业发展的战略、规划、计划。从国内的情况来看,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常态。新常态就是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的一个转变,改变过去我们长期在制造业价值链的低端发展,要向中高端发展去迈进。
苗圩指出,从制造业本身来说,经过六十多年的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建成了一个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整个产业的规模已经做到世界第一,大概占整个世界制造业20%左右的份额,已经成为制造业大国。
任何一个实体经济都是优劣势并存的,中国的制造业也是如此。在工信部部长苗圩看来,就优势而言,首先,我们有一个巨大的市场,并且还日益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第二,我们有一大批充满着生机和活力的企业。第三,我们有一个发展制造业的长期方针和战略。第四,我们还有一大批的人力资源,特别是新时期我们以大学生为代表的这些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源源不断地充实到我们制造业里头来,这是我们的四大优势。
对于存在的问题,苗圩总结道:按照问题导向,首先我们技术上还缺少持之以恒地对创新的投入和创新引领发展的这种理念。第二,就是我们在产品质量方面,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中国的制造并不意味着是一流的品质,一流的产品质量。第三,我们的结构还不够优化,虽然我们有大量的企业,但是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还比较少;虽然我们有大量的人才,但是缺少跨国公司的领军型的人才。第四,我们面临资源环境的约束越来越强烈,我们要节能,要减排,还要发展,怎么处理好这方面的关系是个问题。第五,我们还需要有源源不断的新的劳动力红利,来补充我们发展。前三十多年,我们基本上是靠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支撑了整个中国制造业的高速发展。随着人口红利逐渐的消失,我们新一轮的发展需要的是人才,各个领域、各个层级的人才,具有知识、具有技能的人才来支撑整个中国制造业的发展。
苗圩用“一二三四五五十”这样一个总体结构来概括《中国制造2025》规划。
所谓“一”,就是一个目标,我们要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去转变,最终要实现我们制造业强国的一个目标。
所谓“二”,就是通过两化融合发展来实现这个目标。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用信息化和工业化两化深度融合来引领和带动整个制造业的发展,这也是我们制造业所要占据的一个制高点。
所谓“三”,就是要通过“三步走”的一个战略,大体上每一步用十年左右的时间来实现我们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的目标。
所谓“四”,就是我们确定了四项原则。第一项原则是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第二项原则是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第三项原则是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第四项原则是自主发展和合作共赢。
所谓“五五”是有两个五,第一就是有五条方针,即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和人才为本。还有一个五就是实行五大工程。第一个就是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建设工程;第二个就是强化基础的工程,我们叫强基工程;第三个是智能制造工程;第四个就是绿色制造工程;第五个是高端装备创新工程,
最后就是十个领域,作为重点的领域,在技术上、在产业化上寻求突破。比如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比如说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比如说航天航空这个领域,比如说新能源汽车领域等等,选择了十个重点领域进行突破,这就是整个中国制造业中国制造2025的主要内容。
什么是中国制造2025?
“中国制造2025”将是中国工业未来 10 年的发展纲领、顶层设计。政府的诸多 行动向市场传递出强烈信号,显示工业转型将迎来大突破、大提速。工信部表示, 计划大体分三步、用三个十年左右时间实现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中国制造 2025”是“三步走”的第一步,将指导中国进入全球制造业的第二方阵。
总理对此说了啥?
“中国制造2025”这一概念自从2014年12月被首次提出以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今年3月23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
“中国制造 2025”围绕创新驱动、智能转型、绿色发展,将在国际合作中进一步提升中国制造业水平。欢迎各国企业积极参与,利用国际产能合作等机会共同开发第三方市场。希望有关国家放宽对华高技术出口限制,倡导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共同反对保护主义。中外加强经济技术合作有利于双方,也有利于世界。
中国制造业的升级方向——工业 4.0:互联网+制造业
工业 4.0 驱动新一轮工业革命,核心特征是互联。图为工业1.0、2.0、3.0到工业4.0的发展进程:
更值得注意的是,工业 4.0 是“互联网+”的重要一部分,互联网技术降低了产销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加速两者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反馈,因此,催生出消费者驱动的商业模式,而工业 4.0 是实现这一模式关键环节。工业 4.0 代表了“互联网+制造业”的智能生产,孕育大量的新型商业模式,真正能够实现“C2B2C”的商业模式。
工业 4.0 对全球经济意味着什么?
根据世界经济论坛的工业互联网的调查报告,超过74%的受访企业认为工业 4.0 对最优化配置资产、减少运营成本、提高员工生产率、创造新利润等“非常或极其重要”。GE估计,如果工业 4.0 可以把美国的劳动生产率增速提振到 1995 年 IT 革命时期的水平,那么到2030 年,与不采用工业 4.0 技术相比,全球 GDP 将多增加 15 万亿美元,亚太地区多增加约 4.2 万亿美元。
兴业证券团队认为,“中国制造 2025”战略会带来以下投资机会:
投资逻辑 1:工业 3.0——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自动化改造
对于工业企业进行 3.0 的改造主要是对针对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其中东北是最主 要的老工业基地,且东北 地区老牌工业国企众多,结合东北振兴等国家战略、国企改革的规划,建议关注 相关的并购重组、产业升级的机会。
投资逻辑 2:工业 4.0——先进企业的智能改造
按照德国工业4.0企业的先例来看,主营业务以及对工业 4.0 全产业链的贡献和角色,可以大致分为三类:
1.工业 4.0 必须的硬件和终端提供商:数据采集(传感设备等)、数据存储(存储器等)、数据传导(工业以太网等)、执行载体(智能机器人(300024)、无人机等)、智能终端(可穿戴设备等)。
2.工业 4.0 必须的控制软件提供商:数据处理与仿真决策(大数据计算、云平台等)、控制器(自动化软件、PLC、FPGA、ARM 等)。
3.率先探索试点工业 4.0,运用生产智能化的应用商。
工业 4.0 相关的A股投资机会
首先,控制软件提供商是整个工业 4.0 价值链的核心技术部分,也是利润最高的环节。考虑到技术壁垒和中国工业的现状,具备 4.0 时代竞争力的控制软件提供商短期目前尚未诞生。但中国互联网、物联网、商务软件、大数据 等技术进步和爆发可能超预期,甚至大有反超世界领先国家的概率。 此外,软件提供商拥有数据流量和互联网基因的先天优势,更有可能成为平 台型甚至生态链型企业。例如汉得信息(300170)、用友软件等 ERP 软件提供商,近期纷纷利用其积累的数据资源涉足了供应链金融和电子商务,向着产业链上资 源整合者的角色进军。
其次,短期中国的硬件、终端提供商转型 4.0 的壁垒更低,且很可能收益于政府对工业 4.0 基础技术的投资,比控制软件提供商更可预测的相对稳定的 增长。
最后,应用商企业在于运用工业 4.0 提升其生产效率,受益程度较前两者低。l 根据 2015 年 3 月 10 日中证指数公司发布的工业 4.0 指数,样本标的共 47 只,涵 盖与工业 4.0 相关的控制硬件、控制软件、终端硬件,以及其他受益于工业 4.0 的 公司,主要的行业分布集中在机械、计算机、电子和电气设备。从今年以来的股 票表现来看,控制软件依次大于硬件、终端提供商和应用商的平均涨幅。
上一篇:控总量·调结构·促改革——解读《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三大看点
下一篇:能源局报告:分布式光伏发电补贴增值税存争议